top of page

It’s ok to not be ok,鬆綁焦慮的技巧

  • 作家相片: Peter Tu
    Peter Tu
  • 2024年7月4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3月2日

最近看完腦筋急轉彎 2,想起以前曾經也有類似的心情。


「就像絞繩一樣,有一種被綑綁住的感覺,我愈是掙扎,反而被纏的愈緊。」


等我發現時我才知道我被焦慮綁架了,花了好一陣子我才開始正視這種情緒。


後來讀了書之後才知道,原來焦慮是一種習慣。


當遇到無法控制的事情時,大腦就會啟動焦慮的情緒,以為多計畫就可以掌控。


可是大腦可能無法意識到 Correlation does not imply causation ,容易倒因為果,最後會以為自己啟動焦慮,是解決事情的辦法。


其實不是的,事實上多數的事情如果在掌控之外,就無濟於事,控制好能掌控的,那麼不用煩惱最後也會自動解決。


如果不認識這種情緒,後果其實蠻嚴重的。


最可怕的是焦慮這種習慣會愈來愈強大,最後壓垮自己。


-


影片中我最喜歡的一幕是樂樂因為要回去大腦的信念區,不得不讓那些他過去埋藏的記憶湧入池子。


這一幕引起了我的共鳴,因為它象徵著我們常常把不願面對的情緒和記憶深深埋藏起來,希望藉此擺脫痛苦。


現實生活中,我其實不是每次都有這種勇氣去正視自己的問題。


另外我覺得最棒的是樂樂學會和自己妥協,阿焦也學會放下自己。


這種妥協並不是放棄,而是接受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不再過度壓抑或否認自己的情緒。


讓我意識到,所有的情緒都有它存在的原因,它們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不應該被忽視或壓抑。


如何鬆綁焦慮習慣


回過頭來,我通常會利用這些步驟來認識焦慮,而不被這種情緒綁架:


1,自我覺察這種情緒:首先要能夠察覺到自己的焦慮情緒,並承認它的存在。多練習幾次,當自己出現這種情緒時不要漠視它,接著在它出現時就會知道,原來這是焦慮的感覺


2,紀錄並寫下來為什麼:如果情緒出現時,將自己感到焦慮的事情寫下來,有助於釐清思緒和情緒。像是我會拿一支筆寫下為什麼我會覺得焦慮,是因為人還是事情本身


3,慢慢思考找出可控制的事情:不要急著修正這種情緒,先慢下一頭熱的心情,因為急於修正只會愈弄愈糟。冷靜分析哪些事情是自己能夠掌控的,哪些是無法控制的


4,找到替代的習慣:當察覺到焦慮情緒並且知道哪些是不能控制的事情時,試著用其他行動來替代,例如冥想或運動。像當我知道身材焦慮是無法控制的,但是養成運動習慣是我可以控制的。所以每當焦慮時,就可以提醒自己去慢跑十分鐘


5,歸零是需要時間的:改變焦慮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給自己時間去適應和成長。尤其是如果一直以來焦慮真的有達成效果,那麼這個習慣會更難 unlearn。所以不用急,慢慢的去認識情緒和練習放下,我自己是花了大概半年多才鬆綁我的焦慮習慣


認識自己是一場旅程


生活上我們會都遇到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挑戰,我常常會透過兩個問題來定錨,更了解自己:


Does this spark joy?當你做這件事情時,你會感到快樂嗎?


這個問題幫助我去反思生活中我喜歡的事情,找出真正讓我感到快樂的事物。


很多事情要真的嘗試過之後才會知道自己喜不喜歡,而且需要不斷累積喜歡的量能才會變成熱愛。


What don’t you like about this?做這件事情時為什麼我不開心?


當我在練習一項技能時,我可能會覺得煩躁,因為必須重複的做一樣的事情,或是本身難度太高。


如果出現不喜歡的情緒時,我會慢下來想,為什麼我不喜歡。是現在不喜歡,還是不喜歡未來的樣子?


這兩者都是不喜歡的情緒,但是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以結論來說,我覺得不用刻意去強調單一的情緒或風格,It's okay not to be okay。


我狀況不好是再正常不過的狀態,我們不用永遠強顏歡笑

我們不需要時時刻刻都保持完美或快樂,偶爾的難過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這些情緒並不會影響那些人生上不能控制的事情,反而能讓我們更加真實地面對自己。


只要我們慢慢認識自己,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緒和焦慮,並努力做好我們能掌控的事,就很棒了。

Comments


《彼得的外商隨筆》

地址

台灣 台北

追蹤

  • 線程
  • LinkedIn
  • Facebook

​聯絡方式

©2024 by Peter Career Hack. copyright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