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後才明白:如果一直活在別人的眼光裡,去哪都找不到平靜
- Peter Tu
- 5月12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實現夢想,拿到荷蘭工作 offer 的激動與期待
剛拿到荷蘭的工作 offer 時,我的心情可以說是難以言喻的興奮與驕傲。這是我第一份歐洲職涯的正式突破,特別是在荷蘭這個以高生活品質與職場彈性聞名的國家,讓我更感受到努力多年的成果終於被看見。
我原本在台灣科技業工作多年,對歐洲職涯始終抱持嚮往。那一刻我覺得,這條辛苦打拼多年的路,終於走到了終點,也意味著人生「升級」。
對很多人來說,能在海外工作,尤其是在歐洲,代表的不只是專業實力,更像是某種「成功」的認證。
我以為只要達成這件事,未來會順理成章地更好:生活更精彩、工作更有挑戰、心情更穩定。
連帶地,身邊的親友也用帶點羨慕的語氣看待這個結果,彷彿我真的「升級」了人生。
我也不自覺地開始把自己的價值綁在這個頭銜與這份薪水上,好像只要維持住這個角色,我就值得被尊敬、被認同。
然而,這份「成功」所帶來的光環,很快就變成另一種壓力的來源。
海外工作壓力浮現,在荷蘭的職場角色衝突與自我懷疑
熱情與新鮮感退去後,我開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每天上班時腦中都在想:我真的有那個能力留在這裡嗎?如果哪天失業了就得灰頭土臉回台灣?要是撐不住,那些曾經讚賞我的人會不會立刻改變看法?
荷蘭的職場文化比我預期中更強調自主與即戰力。在會議中,我常因不確定語境或擔心語言不夠精準而選擇沉默,這讓我對自己產生強烈懷疑:我真的勝任這份工作嗎?
這些念頭像暗流一樣在我心底翻湧,讓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只是運氣好,其實根本沒實力?那種罪惡感有時候明顯到讓我連休息都不敢。
後來我接觸到一個社會學概念叫「角色衝突」,才慢慢理解了自己為何那麼痛苦。
每天我在公司裡努力扮演「高效能外派工作者」,追求績效與價值最大化;下班後,我又試圖成為一個好伴侶與新手爸爸,投入時間與情感經營關係,和效率扯不上邊。
當這些角色的價值觀彼此矛盾時,我便會在轉換之間不斷拉扯,就像車子一直切換檔位,卻從未真正減速。久而久之,我發現自己正在消耗,而不是成長。
心理轉折,從光鮮亮麗的外表到尋找內在動力
真正的轉變,是從一次心理諮商開始的。那時我已經身心俱疲,工作做不動,心卻不允許自己停下來。
我太害怕「停下來」代表失去一切,也代表自己其實沒那麼優秀。有天心理師問我:「你這麼努力,是為了什麼?」
我頓時語塞。過去的我可能會立刻回答:「為了賺更多錢。」但當時我已經過上了還算不錯的生活,錢已經不是動力。那我到底在追求什麼?
他又問:「那你這些努力,是想滿足自己心中的哪一塊?」
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活在別人的期待裡,拼命維持一個在社會標準下被定義為「成功」的形象。
薪水、頭銜、城市,全都是讓別人覺得我很厲害的工具,而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東西。我根本沒有花時間問過自己:「我內在真正的驅動力是什麼?」
這時,我開始理解:當外在認可不再能驅動自己,必須回到內在去尋找那份真正屬於我的動力來源。
釐清職涯動機,在異國職場中重建自我與心靈平靜
那之後,我開始有意識地練習把注意力從「別人怎麼看我」轉回到「我怎麼看自己」。
這不是一夕之間的轉變,而是一個慢慢拆解、釐清、重建的過程。
我開始問自己:如果沒有這個工作、這份薪水、這張名片,我還是誰?我還有沒有辦法喜歡自己?
也因為這樣,我漸漸回到內在的核心,去尋找真正能讓我感到喜悅與滿足的事情。
我調整了工作方式,與伴侶重新分工,也重新定義自己的成就感:學習是因為好奇,而不是為了贏得掌聲;工作是為了成就,而不是害怕失去地位。
我不再會因為想守住什麼而感到壓力,而是想到要滋養自己的知識而感到興奮。
荷蘭的這段海外工作經驗,不只是一段履歷上的成就,更是我重新定義「努力」與「成功」的轉捩點。不是去哪裡,而是為了什麼而走。
我第一次感受到,所謂的平靜,不是因為人生沒有挑戰,而是我終於明白,這條路,是為了自己在走。
很多人以為,只要出國工作、拿到更高薪水,就能換來快樂與自由。
但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沒有看清楚內在的驅動力,就算站在世界的中心,也依然會感到迷惘。
我走過這條路才明白,真正的轉變不是搬到哪個國家,而是願意面對那個總是被外界定義的自己,重新問一次:「拋開所有標籤,我為什麼而努力?」找到那個答案,也就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平靜。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