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能力很強,卻老是無法升遷?職場關鍵解析!
- Peter Tu
- 10小时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職場升遷的潛規則
那天,我和幾個部門主管關在會議室裡,準備討論這一輪的升遷名單。螢幕上羅列著候選人的績效報告,每個候選人都有亮眼的數據,這場討論的重點不是誰「有資格」,而是誰「更值得」。
討論進行到 A 時,氣氛有點尷尬。A 的能力沒話說,專業強、產出高,甚至在某些領域比他的主管還專業。只是 A 常常只做完被交代的事情,並沒有主動做超出他職責範圍的工作。
當我問:「我們要升他嗎?」時有人猶豫了一下,然後說:「他是很厲害啦,但他的心態不是很正確,之前偶爾會偷懶。」
另外一位主管說:「他做事很厲害,但他只做自己職責範圍內的事,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最後一位主管附和說:「對,他得心態是領多少薪水,就做多少事,我擔心讓他升上去會影響團隊的動力。」
這話一出,所有人都沉默了。
結果呢?A 沒有被選上,最後升遷的是另一個能力雖然稍遜一籌,但更受主管信任、更主動承接下一個職等工作的人。
這件事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一個能力超強的人,會在升遷時敗給一個「沒有那麼強」但比較「主動」的人?
後來我才發現,職涯初期,升遷靠的是推力,你的能力夠強,就能自己衝破瓶頸。但到了職涯中後期,升遷靠的是拉力,只有能讓上面的人放心、願意提拔你,你才有機會上去。
而信任,往往比能力還關鍵。
為什麼升遷靠信任,而不只是能力?
職涯初期,升遷靠的是「推力」,也就是自身的能力愈強,就愈容易被看見。透過努力學習、產出高品質的成果,讓自己成為團隊中的關鍵角色,就能獲得主管的青睞。
然而,當職涯進入中段後,升遷更多依賴的是「拉力」。這時候,關鍵不只是個人能力,而是「你是否獲得上級的信任」。
能夠持續獲得更重要的機會,往往取決於主管是否願意提拔你,並相信你能夠勝任更高層級的挑戰。
我從來沒看過一個人在不被主管信任的情況下,還能獲得升遷。
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的風險
有些人認為:「我領多少薪水,就該做多少事」,擔心多做一點就是吃虧,但這樣的心態可能會影響自己的職涯發展,降低升遷的機會。
1. 少了練習,升遷關鍵時刻就會落後
職場上,許多關鍵技能是在做中學的。如果總是斤斤計較只做當前職級要求的事,等於失去提前演練更高層級工作的機會。
舉個例子,假設兩個人都準備參加面試,其中一個人過去經常主動挑戰複雜的專案,已經熟練如何從雜亂的數據中提取關鍵洞見;而另一個人則僅限於執行日常職責,缺乏高階決策的實戰經驗。
當面試官給出一道「60 分鐘內分析資料並給出建議」的題目時,有練習過的人,能夠快速整理數據並提供有價值的結論;但缺乏實戰經驗的人,可能還在整理 Excel 表格。
這樣的差距,決定了最終誰能脫穎而出。
2. 少了實踐的跑道,難以獲得信任
升遷並不是等到職缺開放時才開始準備,而是在日常工作的累積中逐步構建自己的跑道。
當主管要決定誰能晉升時,通常會優先選擇那些「已經在做下個層級事情」的人,而不是臨時才開始學習的人。
假設有兩位候選人進入升遷最後一輪評估,他們的能力與績效表現都相當,但其中一人過去幾個月已經主動接手更高難度的專案,並且展現出領導能力,而另一人則僅限於目前職級的職責。
這時候,主管會選擇哪一位?
答案顯而易見,主管會更傾向選擇那位「已經在做未來職級工作 (Operate at next level) 」的人,因為這樣的選擇風險較低,也更容易信任。
真正的「公平」來自長遠的職涯規劃
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看似合理,但如果這個心態影響了你的學習與發展,那麼長遠來看,損失的可能不只是薪資,而是職涯的成長機會。
升遷並非一蹴可及,而是透過持續累積練習、建立信任、並在適當時機行動來實現的。職場上的公平,並非當下斤斤計較,而是透過長期策略,讓自己成為市場上更有競爭力的人。
能夠提前佈局及早做未來職級工作 (Operate at next level) 的人,就會得到更多機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