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知識可以傳承,但認知不能複製?」教你用系統化訓練打造高效團隊

知識容易傳承但是認知很難複製


剛加入外商的時候同事們都會開玩笑說我們公司是新創,所以學習的曲線很陡峭,有不少人前面三個月撐不過去覺得太困難就陣亡了。


那時候公司剛起步,內部的流程很多都是倚賴口耳相傳,大家對流程的理解和執行方式不盡相同。


因為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台商,在台商時學長姊都會手把手的帶我,而且還有完整的歸檔和員工訓練。所以來到新創外商少了很多訓練的我在前面幾個月真的適應不良。


剛入職沒幾個月後我就被要求要經手一個大專案,目標是要訓練一批全新的客服人員。但是因為公司還在草創期,很多流程都還在建立和歸檔,所以遇到不少困難。


我雖然擁有營運的知識,但是平常很多處理客訴的方式都是仰賴自身經驗,所以還沒有辦法用標準化的方式呈現解決步驟。


尤其是在缺乏完整文件的歸檔下反而讓問題雪上加霜。每次新員工有疑問,幾乎都只能靠我重新解釋補足處理方法,沒有參考資料,也沒有標準作業手冊 (SOP) 可供新人學習。


再者就是有時候口頭告知答案,新人可能沒練習,過一兩天就忘了。在沒有系統將這些知識傳遞給新人的情況下,常常在傳授知識時因為認知偏差,而事倍功半。


為何我有辦法在前面三個月撐下來?後來又如何成功完成訓練新客服人員的專案?分享我利用以下這套有系統的方式,將我的知識複製貼上給新人。


知識要透過練習才能轉化成為技能


我剛入職的時候,幫自己規劃了 30, 60, 90 天的計劃,主要是先安排好自己的學習計畫以及要練習哪些技能。


剛開始,我在處理客人問題時,常遇到一些比較難處理的情況,在找不到 SOP 的情況下都會恨不得有個既定標準。


所以,後來我把自己過往處理事情的經驗寫成 SOP,分類出「最常見的客訴種類」,利用這份檔案來提醒自己該怎麼處理。


在學習完基本知識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是,要親自去處理幾個客人的問題。


帶我的人在這個階段是讓我模擬操作,像照料雛鳥一樣 (Nesting period),可以讓我在實際操作或錯誤中學習。


並且在固定的時段和我進行小組會議,早上一次說明今天要練習的項目,下午一次當日回顧。


當天結束後,小組長會搭配報表觀察我每天處理幾個客訴,然後改作業來監控品質。


但是這段訓練期卻非常的短暫,僅僅一兩天就潦草結束,其實練習量根本不夠。


所以我把訓練新人的時間拉長成至少四個禮拜,要求每個人至少處理 100 個客訴,透過紮實一點的訓練提升他們的品質。


你多會複製貼上你的認知決定你的價值


沒想到,我把這個看似簡單的方法套用在新員工訓練上之後,效果竟然出奇的好!短短幾個禮拜,全新的客服團隊就能獨當一面處理問題,讓我輕鬆不少。


看到新人可以開始自己處理客訴,我真的感受到這套流程的價值。而且回頭看,發現這些步驟其實有跡可循,背後有一套清楚又實用的訓練方法。


1,專案管理:從目標到步驟的細緻規劃


一個好的專案必須要有清晰的目標和時限,我利用 30、60、90 天規劃方法,把大目標切成小階段。


第一個月讓新人學基礎,第二個月模擬處理客訴,從做中學,最後一個月才強化實戰。


這樣的安排不僅讓過程條理分明,也讓進度更容易追蹤。


2,準備訓練素材:把經驗轉化為資源


沒有標準文件真的超麻煩!所以我自己動手,把經驗整理成 SOP,還補充一些真實案例,方便新人快速上手。


這份文件後來成為團隊重要的參考資源,讓知識不再僅僅依賴口耳相傳,反而變成可被複製貼上的基礎。


有了這樣的知識轉換方式才能達到規模化。


3,手把手教學:實踐中才能學會


處理客訴這件事,看別人做永遠不如自己試。當新人上手後,我開始讓他們實際操作。


出問題的時候,會適時協助,但大多數時間讓他們自己摸索解決。


這種方式雖然一開始緩慢,但是隨著他們熟悉他們就更有信心。


而且透過練習中的錯誤學習,也讓學到的技能更紮實。


4,數據分析與檢討:從數字中看見問題


每天觀察報表,記錄每位員工的處理量、成功率、顧客滿意度等。


再利用早晚的會議,設定當日目標、回顧學習成效。


這樣的檢討方式,不只讓我掌握全局,也能及時發現需要改進的細節,讓訓練效果更上一層樓!


這次的經驗不僅幫助我成功完成專案,也讓我更深刻地理解如何把「經驗」變成可以複製貼上的「方法」。


透過這樣有系統的方式,讓知識不再只是個人資產,而是可以被團隊共享和延續的資源,創造更大的價值。

Comments


《彼得的外商隨筆》

地址

台灣 台北

追蹤

  • 線程
  • LinkedIn
  • Facebook

​聯絡方式

©2024 by Peter Career Hack. copyright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