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問了主管一個問題說「我一直在努力精進自己,什麼時候我會知道自己準備好了可以前往下一個職等?」
主管說「時間到了,你就是會知道」。
現在回頭想想,這個答案也未免太含糊了吧,是不是想話術我?
後來隨著年資漸長,大概理解要怎麼把這個含糊的概念轉換成淺顯易懂的評估方式,才知道這一切都需要自我察覺。
現在我覺得自我察覺在職涯升遷上非常重要,如果少了自我察覺而只是乾等機會,那麼相對來說升遷的速度會慢很多。
我自己通常會參考這些感覺來增加自我察覺的機率
1,感覺自己掉入了舒適圈
像是我學到了新的技能後實際上融會貫通,能應用到工作中,然後用相對少一點的力氣做得比較好。
或是我開始能夠更有效率的解決問題,不一定要按照原本的流程,開始可以思考怎麼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走捷徑。
2,好像有蠻多可以試試看的機會出現
有些時後當公司內部出現了與自己職務匹配的職缺,然後覺得,好像自己已經能夠符合 Job description 上面的七成,這個就是一個很好得標竿。
或是同事們慢慢的以自己作為第一個詢問問題的人 (go-to-person),變得有點像是公司內部某個知識的專家,然後就可以從不同的部門發現一些多餘自己工作內容的需求,製造更多機會。
3,自己已經有意無意的開始接觸下個職等的事情
通常這種心情出現在完成一個超越自己能力的專案,或是達到了超乎預期的成果。
這時候就會意識到說,這樣做的事情好像不在我目前的工作範圍內,但是自己已經可以勝任。
或是完成某件事之後,主管對於自己的表現有高度的評價,甚至願意權力下放讓自己做更多事情。
但是就算實力到了也不一定會有機會升遷
常見的原因可能包含:
1,主管可能很忙,根本沒有想到你
主管要向上管理,還要帶團隊,所以注意力會被分散。
如果平常沒有向上管理,或是告訴主管自己做了什麼,主管可能根本不知道你已經準備好了。
2,主管可能只看得到自己的部門機會,不會知道其他部門或市場上的機會
主管有時候光是顧自己的團隊就自顧不暇了,通常不一定會知的其他部門可能有開缺。
甚至多數的時候主管可能還在爬組織內部的位階,所以不會去關心外部市場的機會。
3,有時候主管可能有私心不想放人
有些主管不一定會為了下屬的職涯發展著想,有時候糟糕一點的會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而選擇留住人。
因為放走了厲害的人除了團隊整體產能會下降以外,還要為了補人跑招募流程,很麻煩。
4,主管有其他政治籌碼,必須要選擇政治正確的人升遷
有些時候升遷是一場利益交換,為了確保年資或是制度能夠穩健,不一定所有的時候都一定升遷最厲害的人。
在主管眼中的時間軸和下屬是不同的,有時候可能為了長期的打算不得不做出短期的犧牲。
沒有機會就開始自己去爭取機會吧
就像跑步的時候,不用等教練或是別人告訴自己準備好了沒。
習慣了三公里就可以開始跑四公里,習慣了四公里就可以試試看五公里,然後這樣不斷的推進自己的極限。
我常常做的幾件事包含:
1,認真和主管討論設定期望,問他要怎麼做才可以升遷
按照遊戲規則走設定目標然後超越目標,做好向上管理,增加能見度。
這樣時間到了要舉薦升遷的時候,主管才會想起來一直以來都有討論這件事。
2,更新領英,隨時讓招募人員知道你的動向
職缺不會自動從天上掉下來,這時候我就會開始行銷自己,讓主管以外的人知道我有想要升遷或換工作的想法。
像是把 LinkedIn 改成 Open to work (for recruiter only),或是主動和想要未來工作的部門合作,建立 reputation。
3,主動投遞履歷和面試
這個應該是最少人做的,通常會一直擔心自己可能不會上所有就沒有然後了。
但是開始投履歷就會知道哪裡寫得不夠好,開始面試就會知道哪裡還要加強。
其實投遞履歷和面試都是需要練習才會準備好,可惜學校沒有教這件事就直接把學生推上社會大學的考場。
自我察覺在職涯升遷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觀察自己,當感覺自己掉入舒適圈、發現內部或外面好像許多可以試試看的機會、開始接觸下個職等的事情時,某種程度上就說明可能自己已經準備好了。
觀察別人,即使實力到了,也可能因為主管忙碌、視野有限、私心或政治籌碼等原因無法立即升遷。這時候退一步觀察大局,可以提前讓自己知道是否還值得繼續投資。
最後把觀察轉換成行動,主動爭取機會,像是與主管討論期望、行銷自己、主動投遞履歷和面試。機會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有時候發現自己準備好然後內部也沒有向上空間時,就果斷的去市場上試水溫。
只有市場本身才最了解應徵的人是否準備好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