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Peter Tu

【客服職涯 36】失敗是最好的導師,從敏捷開發看事情

在經歷了前面幾次的面試失敗後,我發現參加面試的獲益良多,讓我跳脫自己的框架從不同的產業看事情,也從不同的角度找到進步的機會。


每次的經驗雖然不一定和工作有關係,但是這個學習的過程是有跡可循的,也讓我學到如何用科學的方式把學習的經驗套用在不同領域。


【我們為什麼會害怕失敗】


在談到科學方法以前,我們先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觀察人的習慣。


研究顯示,多數的人是屬於損失規避。意即,如果今天翻硬幣正面可以贏得 $500,反面輸掉 $500,自由的讓人選擇賭局,絕大多數的人會選擇不參與。


少部分的人會有風險偏好,選擇參與賭局,但是多數人輸錢難過的心情會大於贏錢的喜悅。


這個行為延伸出來的心理學行為會變成「規避失敗」,只要不去嘗試就不會失敗,這樣就不會難過。股票買了不要賣就不算賠錢,就不會難過。


可能教育使然,多數人其實都害怕失敗後被責備。但是職場上如果出去面試失敗了不會有人責備你,也不會有任何損失。就像尤達大師說的:


“The greatest teacher, failure is.”



【有系統的用失敗堆疊經驗】


其實有一種方式,就是透過不斷的試錯來學習,然後慢慢摸索出成功的樣貌。這種有系統的方式又可以成為「敏捷開發」。


敏捷開發的概念和傳統的瀑布式專案非常不同,傳統的產品開發模式 (瀑布式) 習慣把每一個環節先規劃好,然後開發週期比較長。在產品完成以前,通常是不會揭露太多資訊給消費者。產品會在完成後,透過 grand reviel 的方式呈現,成敗一瞬間。


以打造交通工具來舉例,瀑布式開發就是從最基本的汽車零件準備起。每當完成一個階段的組裝,就推往下個階段來去製造。敏捷開發則是採取非常不同的思維,從推出最簡單的交通工具去市場試試水溫,然後隨著使用者不斷的反饋來調整產品方向。


(交通工具敏捷開發流程示意圖 credit by Henrik Kniberg)


像「手機」在早期就是典型的瀑布式開發,在新版本問世之前顯少有人知道該產品的樣貌。


敏捷開發則是採取比較短的規劃週期,在有個概念雛形的時候就先開發最小可行性產品,讓產品有 proto type 後就先推出到市場上試水溫。


在產品不完美的情況下推出雖然可能流失用戶,但是也可以從早期使用者 (early adopter) 身上學習到產品應該修改的方向,透過更短的開發週期快速迭代產品的版本,然後慢慢的修正,擴大用戶池。


Dropbox 就是敏捷開發典型的例子,在產品能供應前就先製作一部短影片,讓消費者知道該功能的雛形,確定影片的瀏覽量和大概市場後才大量投入開發資源。


【從失敗中學習如何打造職涯組合】


瞭解到敏捷開發的方法後,我也變相得知每一次的失敗可以帶給自己新的經驗。所以當我看到某一項技能時,我都會透過簡單的執行和試錯,來瞭解一下自己離該技能多遠。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選定某個自己喜歡的職缺,然後去面試,在準備的過程中就會知道下一次的面試該如何修正策略。臉皮厚一點的話,可以在每一次的面試結尾或是面試後尋求面試官的反饋,讓市場直接點出自己的不足。


我依然記得某一次的面試之中,面試官直接點出我 case study 的缺點,讓我知道原來正確的回答方式除了考慮到人力以外,還可以透過彈性的時段配置來消化過多的需求。進而知道,原來想要轉營運職缺,我需要專精我對平衡供需的知識。


漸漸的我發現,這個透過失敗學習是一趟旅程,每一次的失敗都是墊腳石,讓這些經驗堆砌成通往未來夢想職位的康莊大道。


所以如果看到喜歡的技能組合就勇敢的跳下去學習,慢慢的塑造自己的職涯組合。把自己當成產品,不斷的打磨。在一開始就會像最小可行產品 (MVP) 一樣,不會受到大眾喜愛。可是當你經歷了多次面試之後,經歷了學習經驗迭代,就會慢慢的開法市場接受度高的產品,拿下更多面試機會和更多 offer。



在經歷了多次的面試之後,我的意志力也來到了一個極限,實在是沒有辦法同時兼顧面試和工作,心中不時的吶喊著告訴自己需要休息。


好在外商的福利一等一,當時第二個孩子準備要出生,而佛心的公司竟然可以讓爸爸也請三個月的陪產假。真的超想直接給他請好請滿的,趁著這個機會好好休息放鬆。


雖然福利看起來很吸引人,但是請三個月本身就覺得不妥,會不會請完假老闆發現我這個人可有可無?


下一篇:公司產假可以放三個月,我該不該請好請滿?

82 次查看0 則留言

תגובות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