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報酬是建立在高風險上】
大家都說新創充滿了不確定性,朝令夕改是很正常的。台灣的 Uber 好不容易才在 2017 擺脫不合法的陰影重新上路,沒想到不久後公司又開始流傳著謠言說要把亞洲區的業務賣掉。媽呀前陣子客服部門才裁員,現在又來這個謠言,到底是鬧哪一齣...
我開始懷疑,自己做了這個決定加入了新創到底是對還是不對,雖然說新創本來就是缺乏制度然後變化大,相對來說機會多,學習和成長的力道也比較強。可是說到底,這個風險也未免太高了吧。
【大公司好還是新創好?】
那時候常常聽到的一個問題是「到底要選大公司好呢?還是選新創好呢?」我覺得聽起來這問題的答案好像很簡單,用二分法就可以找到答案,但是我後來想其實這樣想反而侷限了自己選擇的可能。
我大公司和新創都有待過,我覺得該問的問題不是大公司或新創,該問的問題是產業本身有沒有未來發展性。舉個簡單的例子,在 2017 年的時候 Coinbase 是大公司 Binance 是新創,同樣都是專注在比特幣交易。可是時間快轉到 2021 Binance 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中心。所以沒有人有辦法預知到底哪一間公司在五年後誰會比較成功,如果真的都能當先知那每個人都是專業創投了。
退一步觀察我發現真正重要的是選對產業,如果我當時選對產業,不管我選這哪一家,估計現在我已經財富自由了。所以我覺得應該想的是趁年輕可以承擔風險的時候,去看看外面有哪些產業加入了可以站在浪頭上。那個成長力道是錯過就不在的,甚至等我爬到中高階後我可能就不太敢去冒險追求了。
我告誡著自己,選公司的時候請不要看著後照鏡開車,因為我選擇的大公司有可能在下一波創新浪潮下就直接被洗出場了。選公司的時候我決定去看產業未來性,因為今天不管選大公司或者新創,公司的生命週期不會比一個產業的週期還要長。
【要選就選站在浪頭上的產業】
後來我得出的結論是「小孩子才做選擇」,不管謠言如何,既然要拼就一次到位,選擇繼續待在一個有錢的且規模大的新創,這樣至少被資遣公司還是可以付得起一部份的保障。
再說,通常新創公司會看 burn rate (手上現金還能燒多久)。如果該新創公司背後有富爸爸,那麼 burn rate 就可以支撐兩年以上,從新創成長力道的角度思考,兩年經驗可能超過大公司穩定學習五年。
果不其然,謠言其來有自,在 2018 年春末 Uber 決定把東南亞的營運賣給 Grab。那時候真的是淚別同事,明明大家一起打下市場然後都有革命情感卻因為公司的決策說散就散。
我才了解到,原來所謂的外商無情是這麼一回事,上午通知消息下午三點就打包走人。
但是從事情的另外一個角度想,高風險相對的也伴隨著高報酬,在這場飢餓遊戲存活下來的人注定要繼續參加下半場的比賽。
既然要參加下半場的比賽,那麼總得具備兩把刷子,先從觀察對手開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下一篇,職場上最快的學習方法
Hozzászólások